研制超材料要圆“飞天梦”
深圳商报2017/6/2 0:34:11
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光启开放科研基地。图为近日,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右)在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和科研人员一起交流。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深圳市大鹏新区三溪工业路12号的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站在一条现代化柔性生产线前,34岁的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笑声爽朗。在他身后,由复合机、分切机组成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源源不断地输出薄如锡纸的超性能材料。
这些厚度不足1毫米的超级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临近空间商用平台——“旅行者”号的囊体。在刘若鹏的“深度空间”计划中,“旅行者”号是一个可以飞到海拔约20千米处的超级平台,“它可以在临近空间这个人类尚未大规模开发的空白区域载人旅行,并完成各种低成本空间探测任务。”
去年11月,刘若鹏带着他的团队在新疆库尔勒地区的空旷地带“潜伏”了半个多月,将自主研制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2号放飞到12千米的高空中,距离他的飞人梦又近了一步。
光一般的发展速度
8年前,刘若鹏跟他的小伙伴成功研制出可以引导微波“转向”的“隐形衣”,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刊登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引起世人关注。
当年26岁的刘若鹏是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生。站在太平洋彼岸,这位在深圳中学完成高中学业的年轻人感受到了祖国经济蓬勃发展背后日益强劲的创新脉搏。在其游说下,张洋洋、赵治亚、季春霖和栾琳等4位同在海外求学的年轻人一道回国创业。
2010年,刘若鹏与其他4名核心成员组成主要研发“超材料”的光启团队,成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取名光启,意思是向中国明代的科学家徐光启致敬,并以此励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为了让这支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更好地生根发芽,深圳采用民办非企的新型科研机构形式,成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专注于新型材料、传感与网络、电子信息、生物光子等领域的前沿创新,刘若鹏担任院长。
随后,光启沿着光一般的速度快速发展。2011年12月,光启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2012年7月,坂田超材料基地正式投产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实现超材料技术规模化生产的制备,具有年产10万平方米以上超材料板的生产能力。2013年11月,光启在高交会上展示了以光为业务传送介质实现授权、识别及信息传递的智能光子技术;2014年,光启超级WiFi无线互联解决方案开始应用在国内多个公共场所;2015年12月28日,光启科学研发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云端”号完成了全球商用首飞,此举标志着光启新型空间创新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新型空间服务革命
如今的光启羽翼已渐渐丰满,通过借壳、控股、参股的方式,光启集团已经在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内地、香港的资本市场上拥有三家上市公司。超材料、智能光子、马丁飞行包、SkyX无人机系统、U -1悬浮站、“云端”号、“旅行者”号……一项项具有未来气质的创新成果陆续亮相,创新足迹遍布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及大洋洲。
“我们选择投资对象与合作伙伴,着眼的是产业布局,对其他企业的投资,也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技术投资入股。”刘若鹏说。以光启在国内A股市场借壳的龙生股份为例,重点在于推动光启超材料技术及装备尖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在澳州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与香港上市的光启科学也是侧重发展商用空间技术及服务的产业化平台,其中包含“云端”号、“旅行者”号、载人版“旅行者”号、个人飞行喷射包等空间技术创新产品。几家公司都是在技术、业务、市场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有助于打造光启发力的新型空间服务全产品链。
“我们的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全球性颠覆性技术联盟,引导一场新型空间服务的革命。”“飞人”刘若鹏如是说。
(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编辑:付星 李琳 曾筠怡 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