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深圳海洋产业不缺巨无霸 未来更要拥抱“独角兽”

南方都市报2018/4/18 14:31:20

图片1.png

图为深圳拥有的丰富海洋资源。

图片2.png

图中深色处:约7 .44平方公里的“海洋新城”所在地。

图片3.png

图为蒋磊和他的博士团队。

海归“寻宝”:一块贝壳开启一个产业 

       在落户深圳创业前,80后分子生物学博士后蒋磊多在海外做学术研究。埋头在实验室和海洋生物打了一段时间交道后,蒋磊发现,海洋的价值远不止于能源、食品等已知的传统领域。“比如蚝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对人类免疫系统非常有好处,但贝壳的提取技术一直没能产业化。”2014年年底,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蒋磊选择回国创业,成立了自己的贝壳派科技,落户深圳。

        与蒋磊同样在海洋里“寻宝”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这个研究团队将目光放到了海洋生物的骨头上:通过海洋里的生物提炼出“骨水泥”,用来为人类“接骨”,易于促进新骨的形成,适用于无法自行长出新骨的老年病人。目前团队已经孵化出3家企业,获批30多项专利,初步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一块贝壳,一块骨头,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一直关注海洋生物创新领域的浩方创投管理合伙人张俊宇对于深圳的海洋“寻宝”的未来非常看好,除了科技创新在海洋生物领域的应用,包括海洋声学、海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等,都正在打开海洋的全新未来。

占深圳GDP7.8%:“低调”的千亿产业

        虽说是一座海洋城市,但深圳的海洋产业却在长时间内并不为许多深圳人所熟悉。

        实际上,早在2012年,海洋产业已经位列深圳“千亿”级产业。从2012年到2016年期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从1053亿元增加到1480亿元,年均增速约为8.7%.

        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166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近些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圳的海洋高端装备也突飞猛进,许多该领域的技术领先型产品,都来自深圳制造。比如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海上钻井作业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云洲科技先后推出了世界第一艘环保无人船、中国第一艘海洋调查无人艇、中国第一艘隐身无人艇和中国第一艘军用无人艇等科技产品,惠尔海工的H Y SY 936式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项目是由中国首个针对深水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完整设计……

      “可能许多深圳人对这些领域并不熟悉,实际上,海洋产业已经可以算是深圳非常重要的未来产业。深圳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投入和研发实力,绝对不亚于许多公众熟悉的传统高新技术。”

       来自深圳海洋局的信息显示,2014-2016年,深圳共资助海洋高科技项目153个,下达补助资金6.27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39.71亿元,项目内容涉及新型深水半潜式辅助工程装备、300米“双钟”饱和潜水作业支持船、激光雷达海洋探测装备、新型无人船装备、海洋浮式生态综合平台等重点项目。

       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邮轮游艇等海洋未来产业领域,深圳已经汇聚了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中集集团、招商重工等百亿级海洋高端装备领军企业;邦彦技术、海能达、云洲创新、汇川技术等创新型企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质量总监张洪云也认为,近些年,深圳海洋产业在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力度上越来越强,随着业务的扩展,“这种增长势头会愈加明显。”

传统优势产业格局下,需要含金量更高的企业

       就深圳现有产业的构成来说,“深圳当下海洋产业的主力肯定还是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海洋能源以及交通运输等与海洋有关的重型产业上。”深圳市经信委海洋处相关人士表示。

       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四个产业领域为主导的海洋未来产业去年增加值为322亿元,增速达26%.其中,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合计226亿元,已与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共同构成深圳海洋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

       深圳市经信委内部人士表示,这些百亿级的海洋产业细分领域,可以说是深圳海洋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数据显示,深圳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的増加值,在2013年时占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95%以上。

     “与数百亿级的海洋重型产业企业相比,初创型海洋生物企业肯定只能算小舢板。”蒋磊并不讳言贝壳提取等在产品转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现实。不过在他看来,这种基于海洋生物新材料提炼开发与产品化的领域,或许更具有产生颠覆性的可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透露,2016年,深圳海洋生物产业总值为55.5亿元,深圳滨海旅游业产值为600多亿元,海洋运输业产值为300多亿元,海洋油气业产值为200多亿元。与后三者相比,海洋生物产业比重不大,但相对于2011年的数据,涨了3倍多。

       加拿大神经免疫学首席科学家、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宋采也曾谈到,深圳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品种非常多,达四五千种,具有特异性的品种也非常多。但目前深圳的2000多家水产品公司基本从事水产养殖业,涉及高端海洋生物业的不多,更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在他看来,深圳应当在政策层面上大力推动,鼓励产业公司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相结合。

       在2017年底于深圳举行的首届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上,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曾经透露,到2035年,中国将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领域,形成若干个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占据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力争实现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需要做大传统优势的量,更需要含金量更高的海洋经济企业,需要借助技术,借助创新,挖掘更多海洋经济的可能,胡振宇认为。

成立基金推动产业转型,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从2017年的1666亿,到2020年的3000亿,深圳为自己的海洋经济定下了三年近乎翻番的目标。其中,深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争取达到605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到超过20%.

       在业界看来,这一目标侧面凸显了深圳海洋经济对借助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含金量的迫切诉求。多位关注海洋产业的创投及私募领域人士认为,深圳海洋产业有已存在多年的巨无霸,但尚无新生力量,归根到底说明行业的创新性有待提高。而在前述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上,深圳证券交易所总工程师喻华丽也指出,截至201711月底,沪深两市海洋上市企业共计87家,但从行业分布来看,传统企业达到65家,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海洋产业也亟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而以海洋经济为例,深圳官方已经明确聚焦于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转化海洋研发成果、掌握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建成海洋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技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此外,在机制目标方面,深圳也将针对海洋生物等产业,积极探索出一系列金融创新模式、成果转化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建立起服务效率高、示范意义大的机制和政策支持。据深圳市经信委海洋处透露,深圳正积极推动设立500亿元规模的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海洋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基金首期规模为100亿元。

业内观点

       深圳海洋产业,还需要补这些课——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创业海归蒋磊表示,在他所从事的海洋生物产业中,由于对海洋生物的深层次利用程度不够,导致海洋生物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以贝壳派为例,贝壳提取物可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治疗当中,对人类的药物的研发将起到积极贡献,而要走到这步,需要资本的介入和规模化的产业链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要以产业为落脚点,还需要依靠政府引导和金融支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深圳有良好的金融和产业环境,企业积极性高,它的一大优势是产业化,当前的动作更多是着眼于把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但是深圳的短板也很明显,比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需要对深海资源有足够的了解,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提升,而这恰是深圳的一大短板———缺乏有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机构。短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齐,目前的一个想法是,通过产业化平台,逐渐倒逼基础研究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化的持续驱动力,真正提升深圳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编辑/姚森泽)